2050 年的淨零排放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各國皆已陸續實施減碳政策,臺灣將在 2023 年 8 月 7 日於高雄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也預計於 2024 年開始收取碳費,因此台灣企業對於減碳行動已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而要如何施行減碳行動,首要還是需從了解企業「碳足跡」開始,進而制訂減碳政策。

先前的文章【碳權指南】了解碳權、碳費、碳稅與交易市場,有帶大家初步認識與「碳定價」相關的名詞,而本篇文章將針對「碳足跡」與其計算方式來接續說明。

碳足跡是什麼?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指的是在一項活動或一個產品從開始至結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總排放量,包括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以衡量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

碳足跡不單只是在製造過程中所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而是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從原料的開採、製造、組裝、運輸,一路到最後的回收、廢棄處理,這過程中排放的所有溫室氣體都會被列入碳足跡。

為什麼企業要做碳足跡盤查?

碳足跡盤查就如同定期健康檢查的概念,透過盤查來檢視企業在營運活動中所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藉此進一步分析出排放熱點,找到可加以改善的地方,並制定與執行相關減碳政策。

碳盤查的三個範疇

依據環保署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其中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範疇分為三種:

範疇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

主要來自於製程、設備或是交通工具的直接排放,指由企業自身擁有或可控制的排放源,依照排放源型式可再細分為以下四種:

範疇二: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主要來自於企業在使用電力及蒸汽等外購能源時所產生的間接排放。

範疇三: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主要是由企業執行事業活動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但排放源並非由企業自身擁有或可控制的,例如:委外業務、上下游運輸及配送等。

碳排放有哪些計算方式?

根據環保署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管理辦法》,計算碳排放量的方式有「排放係數法」、「質量平衡法」及「直接監測法」,在台灣以「排放係數法」最被廣為使用。

「排放係數法」主要是將燃料使用量或產品的產量乘以特定的排放係數來計算出排放量,而「排放係數」指的是在每單位活動下,由排放源所排放出溫室氣體的汙染量,如水泥、鋼筋或電力等都有相對應的排放係數。

台灣有哪些碳排放計算工具?

企業若是想要掌握自身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可以使用政府部門所提供的簡易計算工具,這些工具所計算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因此企業可以依照喜好自行選擇合適的工具來進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試算。

結論

減碳行動不再只是排碳大戶的事,而是需要連同中小企業一同努力,根據環保署公布新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同樣也適用於中小企業。